發(fā)布時間:2020-02-22 來源:貴陽正宇鐵路醫(yī)院 點擊:134
心理學(xué)家GiuliaSuro認為,焦慮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人們的“扭曲認知”。
簡單來說,就是受社會環(huán)境或教育影響而不自覺培養(yǎng)出的某些想法,主導(dǎo)我們?nèi)粘I畹囊谎砸恍校⒉粩嘀圃炫c累積焦慮。
“扭曲的認知是大腦的謊言,就像通過濾鏡看世界一樣,總是增強我們的疑慮或恐懼。”
其中,非黑即白是普通人身上最為常見的“扭曲認知”。
所謂非黑即白,即信奉絕對的標準,認為符合標準就是好,不符合就是壞的。
對于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維的人來說,失敗與成功是對立的,哪怕只是一次失敗,他們也會感到一切都失敗了;哪怕壞事只在自己身上發(fā)生一兩次,他們也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是悲慘的,將來也會再次遭遇不幸的事情。
人們?yōu)槭裁磿萑敕呛诩窗椎亩址ㄋ枷氘?dāng)中?又該如何從中擺脫呢?
人們之所以會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維里面,大概是因為維持在中間地帶很累,二分法在心理上的負擔(dān)比較輕,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“選邊站”。
而那些過度陷入非黑即白思維、追求完美的人,他們大多是在“不完美就沒有價值”的觀念下長大,他們的父母實際上更注重的是在孩子取得優(yōu)秀成績的前提下,給予孩子愛和認可。
在這樣的教育下,如果孩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,辜負了父母的期望,就會得到父母否定的評價——這些孩子從來就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肯定。
但實際上,失敗和成功雖然在語言上是兩個對立的概念,但也僅僅是語言上的制約而已,實際上,失敗和成功并非兩個相互對立的概念。
失敗和成功具有連續(xù)性,它們是彼此的必要條件,只是截面不同而已。
對于能從統(tǒng)合的角度、廣闊的視野看待事物的人來說,即使經(jīng)歷失敗,他們也不會把自己的一切都看成失敗,而會覺得失敗只是為了讓自己做好成功的準備。有不好的事情發(fā)生在自己身上,這并不代表整個人生都是如此。
那么,我們應(yīng)該怎么做才能克服這種二分法思考呢?
接受自己的不完美
完美主義及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思考方式會導(dǎo)致人們走向不幸。
無論一個人有多大的才能,身處多么讓人羨慕的環(huán)境,一旦他陷入完美主義或二分法思考方式,這個人就容易產(chǎn)生自我否定的心理,導(dǎo)致自己走向不幸。為了不讓我們的人生陷入不幸,我們必須防止自己受到二分法思考方式的侵害。
完美的自己并不是最好的。
一個人若一味追求完美,他就有可能為自己不幸的將來“做準備”。與完美相比,不完美的事物才是最穩(wěn)定的,我們只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并將它展現(xiàn)出來,才會得到他人的愛和認可。
即使人生中有不如意的事情發(fā)生,我們也要把它當(dāng)作人生的一種樂趣。不如意之事也有它的意義,從這種角度出發(fā),努力從不如意中找到其隱藏的財富,我們才會收獲幸福。
在事情發(fā)展順利時,享受幸福就好;當(dāng)事情發(fā)展不順利時,也別有一番滋味。事后我們會感慨不如意、苦苦掙扎的時候,才是自己最努力在為生存奮斗的時刻。
成功的光輝固然會帶給我們一些幸福的感覺,但在痛苦郁悶的日子中,更能體會到更深層次的人生哲學(xué)。
無法言喻的苦悶、悲傷、后悔和遺憾,正是這些負面情緒使我們的人生成為真正的人生。
說一個人有多幸福,不是看有多少多于他人的好事發(fā)生在他身上,而是看他能從壞事中發(fā)現(xiàn)多少可取之處。